当前位置:首页 > 工会工作
革命性锻造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
时间:2019-03-08   来源:本站   作者:管理员

作者:交通银行总行党委巡视办 杜清平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,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,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,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。这既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勇于“自我革命”政治品质的概括,又是对我们党面向未来主动“淬炼成钢”伟大实践的要求。因此,积极投身革命性锻造,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避免“空喊口号多、用作标签多、写在纸上多”的现象,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和日常行动中,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和高度融合。

词典对“锻造”的解释是,“用锤击、加压等方法,使在可塑状态下的金属材料成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工件,并提高它的机械性能”。以铁匠打制镰刀为例,它有三个基本特征:以改变环境为前提,以改变过程为基础,以改变内在品质为目的。共产党人的革命性锻造,同样具有物理状况下“锻造”的基本特征,所不同的是赋予了其内在品质的政治性,就是以革命性为统领来塑造人、培育人和强壮人,使其成为对共产主义事业有用的人。我们党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,就是共产党人在不同环境改变中“锻造”的历史。在革命战争时期,我们锻造出一批“不惧牺牲为民族”的革命先驱;在和平建设时期,我们锻造出无数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英雄人物;在改革开放时期,我们锻造出众多“与时俱进追梦想”的时代楷模。我们党在适应不同环境中发展壮大,并在改造环境中铸造出众多顶天立地的时代栋梁。

共产党人的革命性锻造,既是建立在党性基础上的自觉,又是体现在过程深化中的自警,需要在“一锤接着一锤敲”的坚持中完成。党员干部是在不同的环境和经历中成长的,都可能面临顺境与逆境的考验、成绩与失误的纠结、担当与推诿的矛盾,以及工作职务进退留转的调整等等,这些其实就是革命性锻造“过程改变”的内容。用怎样的状态和行动来对待,构成革命性锻造状态的“时间节点”“过程目标”和“机会价值”,过不去这些“节点”、完不成这些“目标”,革命性锻造就会不自觉地出现路径悬空、内容虚化的问题。

共产党人的革命性锻造,根本目的是实现政治品质的升华。我们常说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,就是要将理想的种子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,并生发出体现“先进性、纯洁性”的榜样标杆,进行“刀刃向内”的深刻改造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,体现在革命性锻造上,就是不断地实现“锻造”的目标达成和品质提升。党史上,从放牛娃到革命者、从农民到将军,现实中从农民工到“大国工匠”,这些淬炼成钢的神奇,正是革命性锻造的目标力量所在,也是其目的作用所在。现实工作中,少数人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差距,恰恰是革命性锻造不够的结果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革命性锻造既是一个动态过程,更是一个成长目标。

革命性锻造中的过程与目标统一,关键点是要体现到党的政治优势的发挥上,落实到具体工作中,并避免极端化、简单化和边缘化倾向。对于党员干部而言,主要应在“坚决不坚决、端正不端正、满意不满意”上下功夫。

革命性锻造,就要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上坚决有力。对于党的政策和上级要求,不能简单化和自以为是地理解,不能程序化和没有主次地推动,不能笼统化和缺乏效果地应对,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。否则,就会出现不敬畏、不在乎、喊口号、装样子现象。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,就是党的主张,体现的是人民意志,能不能贯彻好、落实好,是衡量革命性锻造够不够的标准。

革命性锻造,就要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承担着领导和管理一个地区或单位的职责,长期地还是短期地谋划社会治理?局部地还是整体地推动经济发展?通过资源透支还是结构优化来完成产业升级?……这体现的不仅是能力,也是担当,是革命性锻造在政绩观上的表现。革命性锻造,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、经受具体考验、协调具体矛盾和体现具体担当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保持理性,勇于担当,校正行为,经受锤炼。

革命性锻造,就要以人民满意为重要标准。人民群众是革命性锻造的“大熔炉”,革命性锻造要在人民群众的支持、帮助和监督下进行。我们党是来源于人民的,离开人民支持,革命性锻造就会失去根基。我们党是扎根于人民的,离开人民帮助,革命性锻造就会缺乏力量。我们党是为了人民的,离开人民监督,革命性锻造就会失去方向。因此,革命性锻造到不到“火候”,有没有“瑕疵”,是不是“合格”,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——人民才是我们的阅卷人。

扫一扫关注微信